縱谷線是台東旅遊必訪的路線,沿著台九線往北,鹿野、關山、池上都是耳熟能詳的熱門鄉鎮;而坐落於關山與鹿野之間的「電光」,就稍微低調了,其實電光社區裡能玩的東西還真不少!
光聽其名「電光」,就覺得超帥氣!
從關山親水公園入口進,過了卑南大溪後走197縣道,沿著這條單車旅人最愛的路線,我們來訪「電光部落」。
電光部落(Kaadaadaan)是阿美族部落,位在海岸山脈西側的山麓,和台東關山鎮隔著卑南溪遙遙相對。此地舊名為雷公火,相傳是因為這裡有泥火山,在夜裡經常引發火源,居民認為那怪火是閃電引起,而閩南語將閃電說成雷公,所以用「雷公火」稱呼。
電光部落的沿起,又有一說,傳說在1870年,有兩位阿美族來這裡開墾拓荒,後來卑南族前來爭地,透過早期的馬拉松競賽(游泳、跑步、射箭)贏了卑南族,獲得土地的使用權。又因這裡常常打雷,日本人稱作雷公火,而國民政府來台後更名為電光。
電光社區是一個有故事的農村,其體驗行程相當成熟,採梅、咖啡、稻米、導覽與竹炮等,都是遊客來訪的深刻畫面。
導覽的開端是一杯香草茶,桂竹製成的小杯頗有風味。
電光部落的導覽由歸鄉青年講述。
社區中心門口外的空地,進行體驗行程:竹炮。
100多年前,清兵入侵該地,而原住民武器只有弓箭與山刀,無法與火炮、火槍相抗,於是聰明的阿美族人想出了一個方法:竹炮。使用碳化鈣(電土)加水,產生乙炴氣後點火燃燒,產生極大的聲響,讓清兵誤以為部落也有火炮,而以砲擊對轟;待清兵彈藥用盡後,族人便手持山刀殺出去,進而獲得勝利。時至今日,竹炮也成了遊客必來的體驗項目。
使用電土加水倒入竹製炮筒。
然後快速地使用布料蓋住洞口。
接著點燃火把,就會「砰」一聲發出巨大聲響。聲響之大,在現場聽到滿震撼的,非常有意思的體驗。
導覽接著帶我們到處走走,從活動中心出發,走向鄉道。沿途看到天主堂及電光聖母壇,還有充滿農意的縱谷風光。
電光部落主要產業還是以務農為主,導覽散步的路線裡,隨處可見農人作業的軌跡,翻土車、插秧機或是由石板所堆砌的田堤,彷彿回到台灣早期社會般,心裡總是懷念的那畫面。
順著產業道路向上,我們來到山上的一處平台。已升起的柴火、望高寮以及俯視花東縱谷的綠意,風一吹彿,我們置身仙境。
甜橙皮沾上鹽醃過的豬肉塊,用箭竹串起放至火堆,原味料理直接上菜。
看著眾人手持箭竹圍在火堆旁,畫面有些好笑,卻多了一分「電光生活」的實在味道。
早期的電光,有種植香茅,取其油為作物。那時候好的價錢,一公斤還可以賣到20元呢!後來許多客家人移民到電光這個阿美族的部落,開始有了紅磚工廠,創造出許多就業機會。
微焦的風味,偏鹹裡帶著柑橘香氣,非常喜歡。
平台旁邊,就是當地阿公種的一片果樹,火燒柑現採現吃。
電光部落裡其中一個知名的景點,就是電光國小。曾經獲得全國十大經典特色小學的這裡,是不到40人的迷你小學,彩繪風格相當強烈。
這裡有個小空間,供我們小憩,號稱電光黑色傳說的「電光咖啡」登場。其實早在日治時期,電光就已經是生產咖啡的重鎮,產業發展蓬勃。日本退出台灣後,咖啡樹曾經一度荒廢,現又再度復植,成為電光的新興產業。
「電光蔬食米飯包」所選用的電光米(高雄139號),曾被選為進貢日本天皇的「日初米」,是當地最重要的經濟作物。
由於電光附近的山脈多泥質,下過雨後流出的泥質水,混合卑南溪畔的礫石,反倒成為絕佳的稻米生長環境。
「電光蔬食米飯包」是用月桃葉包著各式小菜,像是醃生豬肉(silaw)及電光特產梅等,當然還有電光米,口味獨特自帶芳香。
當地人告訴我們,電光的米因為選用高雄139號,吃起來口感Q黏;有別於池上米,此米種特色是越放越好吃,所以饕客買的時候都會問:「有沒有上一期的139?」
當地農產加工品其實選擇相當多,口味也很特別。興許是原住民部落與客家移民的電光,所以醃製品佔大多數。
搗麻糬DIY也是行程之一,現吃的麻糬真的Q彈驚人。
電光社區是相當成熟的社造據點,雖然人數不多,在老人家的堅持與青年返鄉下,一步步完成社區內的田調、導覽以及行程體驗。目前有農村微體驗、半日遊、一日遊等,還有季節限定版本的採樂梅、咖啡香旅、電光農村趣。
延伸閱讀:
電光蘇家土樓是當地古蹟,靜謐的樓房,還殘存著台灣早期發展的氣味。
更多電光蘇家土樓介紹:http://www.zztaitung.com/1231/kaadaadaan
台東關山鎮電光社區
電話:089-951472
地址:臺東縣關山鎮電光里中興85號
(農作)水稻、梅子、高接梨、甜橙、咖啡及金線蓮。
(農產品)電光米、無毒圓糯米、醃漬脆梅、甜橙、電光咖啡豆、糯米酒釀、寶媽辣椒醬。
台東關山.電光社區|台東製造(FB粉絲專頁)
尚未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