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ading FR

多物種的糾纏|2024臺東美術館聲音藝術節...

多物種的糾纏|2024臺東美術館聲音藝術節

如果你得策劃一個很臺東的展覽,究竟什麼主題會浮現在腦海裡呢?

多物種的糾纏
The Entanglement of Multispecies

「臺東聲音藝術節」,總是能精準捕捉這片土地上潛藏的靈魂本質,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。2024年,策展人張溥騰為這片綿延狹長的臺東,設定了一個核心命題──「多物種的糾纏」。試圖喚醒人們對於土地上多物種共生共存的意識,重新審視這片土地上各種生命的交織和共鳴。

明顯地,人類無法單獨存活於世界,生活是無數個與其他物種(非人)交織後產生的樣貌。在臺東這個近山、靠海、多元族群人文匯聚、多樣物種生態共存的地方,互動鮮明而具體。當「多物種的糾纏」交到每一位駐地藝術家的手中,這些「內容」彷彿被賦予了無窮的生命力,展現出各種動態有機的蔓延生長。僅僅是他們的前期採集與研究,就足以讓人充滿期待。

圖片來源:2024聲音藝術節主辦單位提供

放大一切觀察,接受所有發生—Yannick Dauby澎葉

圖片來源:2024聲音藝術節主辦單位提供

「田野錄音的迷人之處在於,一旦踏入那片天地,『自我』便成為一切記錄的載體。當下環境的變化,無論發生什麼,都在聲音採集者的掌控之外,而正是這種無法控制,成就了最真實的紀錄。」──Yannick。

1998年,Yannick在印度開啟了他的田野聲音創作之旅。他對環境變化的敏銳觀察與熱愛,使他在創作聲音藝術的世界中游刃有餘。每次創作前,他總是先針對環境進行細緻的觀察與聆聽,然後收錄各種聲音素材。回到自家的工作室後,再投入到後製剪輯和混音的過程中,彷彿與聲音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,讓每一件作品都能講述一個獨特的故事。

圖片來源:2024聲音藝術節主辦單位提供

採集、沉澱、轉化,聲音創作的迷人之處。

喜歡田野採集的他,利用專業麥克風,捕捉自然界的細微聲音,揭示出隱藏在環境中的獨特韻律,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的感知。當走進森林,視覺上或許無法察覺任何生物的存在,但通過聲音的收錄,卻能聽見高處鳥兒的鳴叫、地面昆蟲的細微爬行、樹上猴子的靈動攀爬,甚至是樹木生長時發出的輕微聲響。

耳朵裡的世界遠遠超出眼前所見,無法被刻意忽略,將讓人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周遭的一切,而這也正是田野錄音的迷人之處,它引領我們以開放的心態,再次探索這個世界。

圖片來源:2024聲音藝術節主辦單位提供

要深入探索一個聲音的故事,Yannick提醒我們,耐心是關鍵。聲音遵循著時間的邏輯,展現著生活的多樣性。觀察與記錄實際發生的瞬間,正是聲音創作的第一步。然而,當這些觀察回到錄音室後,創作者需要將自身的主觀感受融入其中,通過剪輯與混音的技術,將作品提升至全新的層次。Yannick強調,作品的成功在於觸動聽眾的心弦形成共鳴,這正是他創作聲音藝術的獨特方法之一。

來到臺東,Yannick踏上向陽山和戒茂斯的南橫之路,選擇在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交匯點進行聲音採集。”Harke”是他目前對作品的初想構思,這個古老的英文字彷彿在邀請觀眾透過聆聽,進入一個融合人文與生態的奇妙世界。在這裡,開放的意識形態促使交流、互動與對話,使我們能更深入地認識臺東的獨特魅力。

圖片來源:2024聲音藝術節主辦單位提供

以真實生活共感,體會人與環境交織後的在地樣貌吳思嶔。

在當代藝術的交織中,吳思嶔以其獨特的創作方式,融合影像、雕塑、新媒體和空間裝置,展現出多元的藝術形式。他習慣於深入挖掘作品背後的故事,從自然生態、民族歷史到當地人文,搜集一切能夠豐富作品文本的研究資料。這些素材最終轉化為空間中的雕塑、裝置、文字敘事、聲音與影像,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的整體情境。旨在超越傳統作品的界限,讓觀眾在體驗中不斷探索新的思考維度,感受到藝術作品更深層的意義。

而環境裡,每一種聲音似乎都擁有獨特的個性,無法用言語完全描繪。透過聲音創作連動聽覺,思維與認知隨之迸發,並形塑出超越語言所能表達的情感,當靜心感受與聲音之間的共鳴,所激起的情境感受更是充滿力量。

在想像的初期階段,從生活中尋找線索。

在成功鎮生活了近三年,從北部遷移而來的思嶔,早已將當地的風土人情融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。身邊的阿美族朋友,與大地相依的農耕時光,以及面朝大海、背靠高山的居所,共同勾勒出他在東海岸的生活畫面。這裡的自然氣候、四季變遷和生態景觀,連同原住民族的生活觀念,無不以直接而鮮明的方式影響著他。因此,他將多物種的糾纏視為在地人文與環境互動的迷人交錯。

如阿美族人的傳統祭儀,大多源自土地環境而生,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獨特模式,並且在信仰、產業及日常生活中,無不展現出人與環境之間的動態交織與演變。因此,當他接獲「多物種的糾纏」的創作任務時,來自周圍環境、聲音、人文的發想,促使他與鄰近的阿美族文化產生聯結,尤其是「竹子」這一珍貴素材。

竹子於他而言,本該只是山林中常見的植物,然而,透過阿美族友人的分享,他卻意外地領悟到竹子在阿美族文化中的深厚意義。竹子不僅是傳統竹占的媒介,更是製作竹鐘(Kakeng)樂器的重要材料。它曾作為麻荖漏事件中的刑具,而在事件過後的多年裡,又轉變為搭建紀念碑的素材。由此,竹子在阿美族的文化中被賦予了多重象徵意義,難道這不正是多元物種交織所展現的豐富內涵嗎?

在未來的創作中,思嶔計畫將竹子作為核心媒介,深入探索自然材料與其擅長的新媒材之間的奇妙交融。嘗試巧妙地探討自然與人造之間的模糊界線,重新定義素材的身份與意義。

如研究般,扎實梳理出究竟何為臺東的內在能量王榆鈞。

在音樂、電影、劇場和表演藝術的多元領域中,王榆鈞同時擔任音樂藝術家、電影配樂師、劇場音樂創作人及歌手,展現出非凡的才華與創意。近年來,她愈發專注於聲音的實驗性創作,探索的範疇涵蓋文學、自然環境、歷史事件與區域人文,將她對世界的好奇心投射於聲音的創作語境中,引導聆聽者進入一個充滿哲學思考的聲音世界,讓人沉浸於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之中。

「我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帶有獨一無二的樂器,透過體內迸發的聲音,能夠傳達出專屬於他們的生活故事。而這,正是我最感興趣的所在。」

在「分子音樂」聲音實驗計畫系列中,每一次的展現皆獨具風格,這正是她透過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感受所創作出的作品。從北師美術館的《光》展覽,勾勒出臺灣藝術史的脈絡;到《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-傾聽裂隙的迴聲》,展現人聲的力量;再到紀錄106位池上居民聲音的創作《「分子音樂」聲音實驗計畫—聲像池》,榆鈞的聲音創作如同社會研究,透過長時間的蹲點、採集、提煉,重啟了另一層覺知的聆聽享受。

持續採集累積,在每一次的感受中找出屬於總體的狀態。

在榆鈞的思考中,「多物種的糾纏」是一種直觀而深刻的領悟。這種糾纏,體現著多元面向的交織、互動,無論是人類刻意為之或自然隨機形成,皆是不同物種之間互動所編織出的狀態。因此,對這一現象的研究範圍,自然是廣泛而多樣,涵蓋了無數的可能性與視角,展現出生態系統的複雜性與美妙。

「什麼使得多元族群在這裡扎根?又是什麼成就了臺東獨特的創作活力,使之與西部截然不同?」帶著對「臺東」的好奇,榆鈞期望透過這次創作,能探索那股屬於臺東的內在能量。

圖片來源:2024聲音藝術節主辦單位提供

初步構思中,這段抽象卻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感受,將透過一系列訪談來呈現。透過與生活在臺東的人們交談,深入探討日常生活如何體驗自然的能量。並錄製每個人在感受臺東的能量後身體所發出的聲響,進而層層剝開這些生命的交織與堆疊,探索每一個個體所蘊含的故事與情感。

圖片來源:2024聲音藝術節主辦單位提供

「顯而易見,這將是一段艱辛的旅程。為了獲得相對全面的概述,我預計至少需要訪談超過100位人士。」面對如此龐大的研究規模,她明白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。為此,她決定將十月份的論壇主題定為「分子音樂實驗計畫Ⅳ-麥克風的第三對象」,希望能吸引更多人的分享與參與。

圖片來源:2024聲音藝術節主辦單位提供

隨身的一本筆記,記載著沿途發現的點滴故事;而從訪談開始時就按下的錄音鍵,更仔細收錄著榆鈞與「臺東生活」之間的深刻對話,以及那些從受訪者身上閃耀而過的共鳴聲響。預計以一年的醞釀,廣泛的採集,盡力找尋屬於臺東多物種交織的雛型。並試著從每位受訪者的故事中,挖掘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情與能量,深入理解人與臺東、大自然之間的深厚聯繫。

在當前的構思裡,此次作品將成為「分子音樂」聲音實驗計畫系列的第四部曲。榆鈞將依循直覺,把每一次與受訪者的相遇精煉為音符或某種節奏,轉化為展現臺東內在能量的一種整體狀態。啟動如此大規模的在地探索,真實而敏銳,最終將呈現怎樣的面貌?相當令人期待。

────

2024臺東美術館聲音藝術節 相關活動

  • 10.26──2024臺東聲音藝術節駐地創作論壇──「多物種的糾纏」駐地創作發表

相關文章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