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親手種下的,全是餵養自家人的食物。一飲一食與健康息息相關,先讓自己吃飽吃好,剩下的還能再分享給其他人,就是務農人的幸福。」以司馬哈散農莊_邱曉徴如此說。
土地裡沒有重金屬,所以隨處可見菁芳草、龍葵等雜草,也說明著眼前的土壤足夠純淨。放眼望去,3月底快抽穗的小米田、即將收成的紅藜田、等著準備地植的油芒嫩苗、以及遠方的稷與龍爪稷,5種原住民傳統作物在邱家父子的努力下,重新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。
「以斯馬哈散農莊」,種下的是找回傳統生活的定錨,而長出的全是土地給予的誠摯善意。「農事」、「大自然」、「種子」、「親友」,在這片畝畝相接的穀物田地裡,全圈在一起了。
失而復得,尋找油芒之路。
早在發現油芒種子之前,邱貴春與邱曉徴父子就已決心希望透過耕作,重回布農族的傳統作物。而這一路的辛苦,從7年前地上長出了「稷」的那一刻開始。
「起初,我們根本沒聽過油芒這種作物,這雖是族人的傳統糧食,卻在部落失傳逾半世紀。」
一心想在延平鄉武陵山下種回布農族傳統穀物,2014年初次從部落耆老手中取得某種不知名的傳統作物種子,便踏上這趟尋找油芒之路。
播下的種,等莖梗抽穗後,曉徴哥便拍照上傳,希望能從網路上找出定名的答案。搜尋原住民傳統穀物時,網路出現許多類似的照片,其中油芒的圖鑑相當類似於手中的穗,欣喜著竟是具高營養價值油芒的邱爸,進一步送往台東農業改良場確認,發現原來此穗並非油芒,而是另一種傳統作物:稷batal。坦言雖失落,卻因此點燃兩人對油芒的好奇心。
偶然在一次參與屏科大的小米耕作進修課程時,曉徴哥向專門研究原住民穀物的林志忠教授詢問關於油芒的資料,終於從老師手中獲得一穗珍貴的台灣油芒種子,隨後更在鸞山部落的老人家口中確認台灣油芒就是族人記憶裡的dill,是過往布農族的傳統食糧之一。
從一穗,長成一片。
農人總是站在深受極端氣候影響的第一線,種植油芒不僅是為了健康,更是希望找出對環境適應性更為廣泛的作物,以因應未來可能面臨的糧食危機。
一粒油芒種子至多能分孽20-30株穗,且因多年生、無需太多農具機械的介入,生長期間亦無需太多地力營養,也不太怕雜草,相較於其他穀物作物,碳排放量更低,被族人稱為懶人作物。
新植下的油芒嫩苗需要等約10個月才能以人工採收,凡經採收一次後,隔年便可以接連抽穗3次。雖然抽穗時間點不一,增加農事的作業量,但因種植優點眾多,被中研院稱為未來的超級作物、超級食物,也因為只有台灣有,又被稱為孤兒作物。
「務農人的日子,幾乎都是以年度來計算,以一年的長成觀察,然後再用一年時間調整試驗,年復一年的日常,是不斷依循著氣候、環境、土壤轉動的繁雜過程。」
為了穩定油芒的耕作,邱爸用7年的時間觀察、調整。最初2月種下的油芒,幾乎可以長達2.5公尺高,相當不易收成;後透過播種時節的調整,轉為4月育苗,經過兩個月育苗期便能移植,紅藜、小米採收後的田,就由油芒銜接生長,學習傳統老人家輪作的田間管理,不僅增加作物的多元性與工序的彈性,也降低務農的生產風險。
一分地的範圍,約可種下5,000顆苗種,為了便利播種,邱爸研發出為培育油芒而客製的工具,但育苗體驗為了感受種植油芒的辛苦,旅人們是親手在一格格穴盤中仔細置入2-4顆種子,少了怕發不了芽,多了怕長不好苗,在邱爸的分享中發現一切拿捏都是經驗。
有機種植,是與生態鬥智的過程。
曉徵哥笑說試作期時螞蟻還不認識油芒,第一年直接將種子播撒在土地上就成功發了芽;但第二年卻發現,植入地面的種子一下子全被螞蟻吃光,只好趕緊改為穴盤育苗移植。一開始也成功了,但沒過一會又被鳥兒發現農人育苗的邏輯,在不經意時被鳥啄出種子,一下子又吃光了,所以現在才又再加蓋網子防鳥。
施行定植的第一年,是成功的,兩人以為終於成功孕育了苗,一切就安心了。卻又從第二年起,田間開始出現蟋蟀吃嫩芽的問題,導致許多嫩苗直接斷掉,造成農損。
「沒辦法啦,就讓蟲吃啊,多種一些,至少吃剩了我們也還有得吃就好。」
友善土地的種植就是這樣,一切無法強求控制。因此,雖然多年來產量已日漸穩定,但父子倆對油芒耕作仍持保守態度。「說真的,傳統油芒已離開土地太久了,原生的基因能否符合如今環境的炙熱,持續健康穩定地生長,仍需長時間驗證。」
對用心愛著土地的農人而言,「孕育」所蘊含的是觀察、管理、調整、與順應,是一趟學習環境與生命之間互動關係的實踐。過程中,無論人為或者天災所致的農損,父子倆都不視其為負面的傷害,而是一趟寶貴的經驗取得。
「既然選擇了看天吃飯的農耕生活,我們只能在不可控的環境中,盡一切心力學習調整,練功,也練心。」
手作饅頭體驗,是油芒滋味的引路者。
「吃下好的食物,是好好照顧自己最簡單的方法。粗糧雖不美味,但為了健康著想,最好能成為人們每天持續攝取的日常營養。」
目前,油芒產量仍然珍稀,雖然中研院有意願推廣,但因經濟價值尚低,農家普遍種植意願也低。因此,從消費端推廣油芒,提升油芒需求量就顯得更加重要。
麵粉、砂糖、酵母菌、油芒、水,是製作油芒饅頭最單純的材料,邱爸帶領著旅人透過親手揉捏,立刻拉近了油芒與人們的距離。
剛蒸好的饅頭口感Q彈,農莊裡從五感中得到的分享,都是生活,若真的回家後能嘗試練習自己做、自己吃就最好了。
品味油芒饅頭,再搭配一鍋清甜簡單的工寮雜蔬鍋、清炒豆子、還有私釀的香甜樹葡萄飲,舒服的原味享受,緩緩地為這趟油芒之旅畫下一個完美的結尾。
起初聽油芒被稱為未來超級食物,似乎感覺有些遙遠,但一趟走進田間的油芒農事體驗,認識農莊復育傳統穀物的現在進行式,不僅深刻感受找回失傳已久且營養價值極高的傳統穀物的珍貴,更直覺連結食農與健康之間的關係。
曉徵哥說未來希望能將油芒復育推廣到各個布農族部落,從自身的需求出發,讓食農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。因為,唯有種出來,老人家才會回想起曾經遙遠的生活記憶,而這些土地長出的根,才能重新鏈結文化,從此,便再也無需特別保種,自然而然成就永續的美好。
好事交易所,以當代科技延續古老智慧。
現在,油芒不只是端上餐桌的食材之一,更是永續未來的可能解方。致力打造永續行動的「好事交易所」與台灣油芒復育計畫團隊攜手啟動「土地訂閱方舟計畫」,在落實復耕油芒的計畫中,邀請民眾一同參與。
運用科技協助導入區塊鏈模組,並結合能夠簡易參與的訂閱形式,打造全民參與的訂閱平台,攜手共同復興遺失的超級食物。
為期3年的復育階段,導入GPE方舟計畫數位觀測權,讓訂閱者能透過數據、影像實際貼近土地,瞭解油芒復育的觀測紀錄。
好事交易所規劃多樣化的訂閱方案,設計系列油芒相關的賦能商品,如:保種油芒穀物食材、臺虎精釀獨家限定油芒啤酒、綠色智能合約NFT藝術作品、限量油芒氣泡酒或一趟方舟計畫綠色遊程等,邀請民眾一起感受油芒,為永續土地付出一份心力。
相關資訊
以斯馬哈散農莊
粉絲專頁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anuismahasan
洽詢電話:0928-535602
好事交易所 永續訂閱專案
相關介紹:https://igoodpoint.com/news/64408a74f7c794e959423c68
尚未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