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『來到台東』的這個體驗,成了這次文創營裡養份給予的老師,說是學習工藝,其實學到更多的是,從根本去思考人、自然、素材之間的關係,像是一趟精神洗禮。」
「2018臺東國際青年文創營」,從一百多組報名者中,挑選出以具備設計基礎概念的國內各大專院校與國際交換生,共34名進駐工坊學員,於107年7月18日至27日體驗為期10天9夜文創之旅。
邀請了2位設計顧問:考工記工作室-范承宗;出萃工作室-謝聖華Cudjuy Maljugau,以及5家在地工藝師,分別是:「月桃編織-石山部落」、「樹皮編織- 獨樹依織 unique tapa/樹皮布創作工作室」、「木工工藝-希巨蘇飛工作室」、「織品工藝-秋芳工作室」、「藤編創作-鄭浩祥老師」,透過在地不同的素材、工藝、文化引導並分享,使台東的傳統工藝與年輕世代相互交流,讓傳承從此發散。
從山林取材開始洗禮。
「第一天,鄭老師帶著我們直接與山林面對面『交換』竹與藤。」
有著產品、平面設計、及陶藝背景的翊葳、若潔、洛安,是加入鄭浩祥老師藤編創作組的三位女孩。
「為何說是交換呢?在部落的傳統文化裡,任何山林裡的東西,原本都不屬於人類,以物易物是從老人家們一直流傳下來的信仰,而從前在北部或國外,創作的材料幾乎都是用工業化生產的產物,從未有機會去思考材料真正的價值。」
為了製作工藝,鄭老師是直接走進山上、溪邊,學習媒材的選擇與運用,這是居住在普悠瑪部落裡的他,一路以來的創作方式。他是如此、他的父親如此、他的祖父也是如此。
「當你得用辛苦的代價才能採集這些材料來,是絕對不會浪費一絲一毫的。對我們族人而言,每一個要從山林裡取得的東西,都得向祖靈報告,以三顆白色石頭作為交換的物品。正因為純白而晶瑩的石頭很難尋找,所以才顯得尊重,無論是一根竹子或是一枝藤,都是如此。」
這樣的過程,是鄭老師的生活日常,卻深深震撼著這群年輕人。原是金工背景的采軒、鶯薰更是將此精神結合金屬、藤皮、採集而來的白色石頭,製作出複合媒材的花器作品《三顆石頭》,既細膩又令人省思。
工藝師的身教傳承。
工藝師往往覺得自己並非是藝術家。傳統工藝,講究的是代代留傳下來的技術,從上一代的師傅手把手地傳授,不僅練工還得練心,在一定的基礎下變化創造,如編織、如雕刻,日積月累下,才能如此經典雋永。
學員們選擇了以竹、藤、月桃、樹皮或漂流木進行創作後,就開始跟著老師們了解材料與工具,每位工藝師處理材料的步驟不同,如藤編組採集的黃藤、刺竹都是在地取得,也是鄭老師常用的素材,處理上雖較麻煩,不過刺竹相較於多數人使用的桂竹來說,更強韌耐磨。
「進入山林後,你會發現藤是攀著樹生長的,一路蜿蜒環繞,甚至直達樹冠。在部落裡,採藤也是一種訓練青年的過程,因為具有挑戰性,得與夥伴們同心協力地合作才能完成。」
而從樹上取下的黃藤,依照用途做不同的處理,細的黃藤可以直接作物件的把手,或是剖成更薄的藤皮以利編織,全以手工製作的經驗是設計師們過往鮮少的體驗,台東離自然這麼近,有機會生活在這裡,就是希望藉此讓大家接觸媒材的源頭。
來自香港的Ceci、Yuk說父親是香港的原住民,一直從事水上人的工作,所以對大海特別有感覺。以海做為創作的主軸,將鄭老師教導的藤編加入香蕉絲紡織,一只《藍海織人》贏得本屆的銀獎作品。
一次的文創營,在這短短的10天裡,近距離與老師們密切地學習,發現對台東的工藝師而言,工作、生活、價值觀、大自然全都緊密相連在一起,這正是此趟文創營最珍貴的所在。
陳秋芳
希巨蘇飛Siki Sufin
卡塔文化工作室
獨樹依織 unique tapa/樹皮布創作工作室
月桃部落-石山倉庫
#范承宗
#謝聖華
2018臺東國際青年文創營‧臺東縣政府文化處|台東製造(Fb粉絲專頁)
本文同步上傳 時刻旅行
尚未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