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前為職業軍人,現為專職人文紀實攝影師。退伍前,利用業餘時間四處去拍、去觀察。在07年到台東大學進修研究所,用兩年時間完成學位論文;退伍後,開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:「後山紀實影像館」,基於對於攝影的熱愛,努力在工作、家庭、攝影之間取得平衡,並深深感謝另一半的支持。
口述:黃新明
社會,因為「人」的日常,組成了百態般的精采。
所以,我著迷於察覺人類生活的當下,試圖在一閃即逝的洪流裡捕捉畫面。或許隔著鏡頭的眼睛,更能看清那些獨特的畫面,那些一旦錯過,就再也找不回來的片刻。
紀實,從來不是流行,而是細膩地去探索日常的一切。
「啊,這就平常的生活,哪有什麼特別的?」當人發現自己被拍攝時,口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這句話。
關於人的拍攝,好像都是為了紀錄每一次做好萬全準備、想留下「紀念」的擺拍,通常也是那些在按下快門前,早已設定靜止的時間。但「紀實攝影」不同,生活的腳步以及時間是不斷流動的,因為如此,每個被截取的畫面都獨一無二,也無法複製,只能盡量捕捉,抓住那些令人回味無窮的「當下」。
其實多數人每天都過著如常的日子,從早上到夜晚,日復一日,若無視於生活日常,可能數十年的時間過去,什麼也留不下來。所以,人文紀實攝影對我來說往往是相當直覺的,也因為「當下」是稍縱即逝的,所以大多時候舉起相機就拍了,讓感受引導著動作,相機幾乎是不離身的。
關於「人」與「黑白」的選擇。
最早,攝影對我而言,只是一種日常的休閒活動,拿著一台Olympus,有空時拍拍山水、美麗的風景,僅此而已。直到2004年,在偶然的機會下欣賞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·卡蒂埃.布列松(Henri Cartier-Bresson)的作品,改變了我對於攝影的態度與想法。
以黑白紀實聞名的布列松,在1957年接受《華盛頓郵報》曾說:「拍攝的那一秒是個充滿創造力的瞬間,你所構建和表達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給你的,並且你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……是的,就是那一瞬!一旦你錯過,它將不復存在。」
萊卡相機、偏好黑白紀實的攝影風格、訓練敏銳的直覺、捕捉不受干擾的瞬間,都可說是我著迷於布列松作品的偶像模仿。黑白畫面,讓相片裡的情感共鳴更加被突顯,減去繁枝末節的干擾,卻多了無比的想像空間。
在無設定的街頭攝影裡,攝影通常在被攝者不知情的狀況下完成,彼此之間只存在著隱性的互動模式。怎麼說呢?透過鏡頭,我主觀投入觀察時所獲得的個人感受,讓自己的觀點藉由構圖與畫面產生聯繫,彷彿也在那一瞬間,我與被攝者的生活產生互動,這是很有趣的過程。
因為台東人的身分,我特別專注於台東的在地人文,像「魚市系列」的主題其實拍攝了近兩年之久,從富岡漁港碼頭外圍的移工補網生活,到魚市內買家與賣家的喊價文化,懂門道的內行人、好奇的外行人,這裡所形成的純樸漁村樣貌,都是我感興趣的角度。
當現場幾乎所有人都將雙手背在身後,專注於眼前的競價時,只有我舉起相機默默地隱身在人群裏頭,快速穿梭其中。魚市裡的「喊價」成了一種樂趣,端詳著人群臉上那些隱藏著勝利、扼腕、無奈、旁觀興味的各種笑容、各種角色,透過鏡頭,我得以自在地遊走於灰階的世界裏頭,黑白照片裡的階調層次與反差感,如生活一樣細膩且真實,且充滿了直覺。
工作室讓「攝影」能真實與人對話。
2012年退伍後,我在誠品後面租了一個工作空間,上下兩層樓的範圍,住進了我所有深愛的人事物,家人的生活、攝影的熱愛、當然還有作品。因為有自己的空間,第一次可以邀請有興趣的陌生人走進我的夢想裡,只可惜這裡的生活僅存有三年的記憶。
2015年因縣府對空間運用的調整,我們只能離開,老實說,離開原空間雖是一個無奈的選擇,卻剛好接受「阿水工房」水嫂的邀請,進駐「台東糖廠」。
糖廠園區的空間大,本身就富有在地故事性,我純粹地希望能有一個合適的展示空間,讓人們能親近作品。所以若說是工作室,我覺得這更像是一個屬於台東人生活的常態展。
工作室主要以拍照、保存人文影像為主,除非有比較正向的議題才會製作成明信片,其實比較少。不太販售作品的原因在於,有時我關注的通常是較趨近社會底層的人物,譬如天橋底下放聲哭泣的無家者,或是老人院裡的外籍看護與阿婆,這些都無法被商品化,是一種我對於當事人的尊重,雖然人們很容易對這類作品產生共鳴,但也只能走進工作室觀看。
紀實攝影,我想沒有停止的那一天。
其實直到2015年,我才真正「接納」了數位相機,深愛的底片畢竟需要長時間待在暗房,雖然底片作品所形成的豐富層次,無論是在立體感、反差、對比度、呈色、階調上絕對都勝過數位輸出的效果,但真的過於昂貴也太花時間了。
數位能夠大量紀錄,對於現在有家庭生活的實際狀況下,能盡量找到更多時間去紀錄是比較重要的。相機對我而言,只是用於觀察社會上最好的輔助工具,重要的是盡量不要干擾紀錄的過程最好。
即便是完成了一本主題攝影集,我還是會持續地紀錄、觀察,老實說無論發生什麼事,也不為了金錢,因為沒有特別不做的理由,若硬要說,或許就是我對社會的一股使命感吧。
就台東在地攝影紀實來說,大多是關注環境、風景的主題,人文層面的少之又少,也是因為如此,做這件事才更加重要!我的拍攝是不去作框架,多走、多看、多拍,有時我覺得一旦計畫了,好像就將作品侷限在真實生活之外;其實日常的堆疊,放遠來看就是一個人類社會生活的軌跡,相片讓一切有跡可循,不覺得很有意思嗎?
得獎:
2007年、2008年、2010年及2011年全國公教美展攝影類優選。
2010年青溪新文藝金環獎攝影類優選。
2005年、2006年、2007年及2009年台東美展攝影第一名、優選。
2006年「Smile Taiwan」全國攝影比賽黑白組優選。
出版:
「影外餘溫」黑白人文紀實影像,2014.02,ISBN 978-986-90277-8-6
相關資訊
後山紀實影像館
黃新明 0919-127112
台東市中興路二段191號(台東糖廠「庫空間」);營業時間:10:00~21:00
台東生活的街頭觀察者|台東製造(FB粉絲專頁)
本文同步刊登於【台東。是家】在地人文小誌。
本文同步上傳 時刻旅行
尚未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