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印尼生活館」販售著印尼當地的點心、餅乾、糖菓、電話卡、手機、衣服、包包、泡麵、咖啡等,主要客群多是同樣來自印尼的同鄉人。來到臺灣近二十年的Sulastri是移工們口中的Mammy,起初為了生活而開始在臺東從事印尼生活雜貨販售,日子久了,生活館反而成為臺東印尼移工們一解鄉愁的所在。
口述
Sulastri(李秀蓮),印尼生活館老闆娘,印尼移工們的臺東MAMMY。
–
臺東,一直以來都是移民為主的一座城市,無論是早期從西部而來的漢人移民,或是近代外縣市的新移民、東南亞國家的外籍移工們。雖說人們很少關心與自身生活圈無關的事物,也容易忽略了藏於街道巷弄裡的小故事,但不置可否地,它一直是存在的事實,而移民們所帶來的文化元素,讓這塊土地不斷地增添多元的色彩。
臺東市光明路上的那間小小的異國雜貨店,即使外觀並不起眼,卻在某群人的生活中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。對離鄉背井的移工們而言,這些年來,若少了「印尼生活館」的Mammy,很難能在異鄉找到如「家」的歸屬感。
從印尼來到臺東的日子
「李秀蓮」是Sulastri的臺灣名字,她除了是臺東媳婦外,也同時是「印尼生活館」的老闆,十九年前因婚姻而開始融入這裡的生活,成為新時代裡的臺東新移民。
一個人剛來時,老實說有點不習慣,同時也感到有些害怕。親人們全都遠在印尼,在這異鄉裡,只有先生是秀蓮姐的依靠。但個性樂觀的她,一直努力適應著臺灣的生活,若上市場買菜時不會說中文,她就用肢體語言和攤商們溝通;偶爾想念家鄉口味時,就四處想辦法尋找食材,自己料理道地印尼菜來撫慰想家的心。
這一路上,還好先生給了她很大的鼓勵與支持,近二十年過去了,早已一切步上軌道,現在偶爾因工作緣故得往返印尼、臺灣,反而對故鄉的生活還較不能適應呢。
剛開始為了支持家中的經濟,Sulastri在移民署的臺東服務站擔任印尼翻譯,並間接到一間人力仲介公司同樣從事翻譯工作。在公司裡,她慢慢學習人力仲介的流程與細節,幾年後她便獨立創業,經營印尼與臺灣之間的人力仲介服務。
主業仲介的她,另一方面也開始經營印尼生活雜貨的買賣生意。起初沒錢開店,得到高雄、臺北的印尼雜貨店少量批貨,先把貨品囤積在家裡,遇到客人訂購,她就騎著摩托車到處送貨,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出一間屬於自己的店面—「印尼生活館」。
印尼生活館存在的意義
從印尼來到臺東的異鄉人,除了像Sulastri是透過婚姻外,有更多人是因工作而來。1989年,臺灣政府以推動大型建設工程為名,專案引進海外移工,開啟了臺灣移工的歷史;三年後,立法院通過《就業服務法》,允許民間企業也能聘請海外移工,直到現在,大量東南亞籍移工,透過雙方仲介離鄉背井進入臺灣。臺灣,成為移工們賺錢脫貧的尋夢之地。
臺東產業不多,但田地多、老人多,移工們大部分從事農業輔助或是看護工作。但畢竟屬於少數族群,讓社會上對於穆斯林的不熟悉,導致友善環境不足,若非有Sulastri這樣販售家鄉口味零食與雜貨的小店,許多印尼的朋友可能都無法忍受這麼長時間的離家思鄉之苦。
Sulastri說印尼本地的薪資很低,一般人工作一個月可能只能領到大約八千元臺幣的薪水,所以年輕人們幾乎都到世界各國打工,咬緊牙根努力幾年就可以存下一筆為數不少的存款,所以大多數移工們幾乎都二至三年才能回家鄉一趟。若是在臺東生活的日子,大家就會來店裡聚會、買東西,所以店裡頭販售著各式各樣關於印尼生活的商品,除了有蝦餅零食、調味香料、調理包、飲料,甚至像傳統服飾、生活用品等都能找得到。
有時到了週日,心血來潮的她會料理幾道印尼家鄉菜,讓好不容易休假的印尼朋友們解解饞。沒有菜單的印尼生活館,全看Sulastri當時煮什麼菜,就只能買什麼菜,大部分都是家常菜,基本的米食是一定少不了的:KETUPAT(馬來粽)、LONTOWG(年糕)、NASI KUNING(黃薑飯)都是常見的料理,搭配印尼紅燒牛肉湯、雞肉湯、黃豆餅等菜餚,裡頭一定加入椰漿與各式黃薑、白薑、荳蔻、胡荽籽、石栗果仁等印尼常見的香料調味。
雖然店裡也有現成的香料,但Sulastri喜歡用食材來做調味,所以一些臺灣找不到的香料,就得回印尼時順道採買。每次回來時,行李箱總是塞滿著各種傳統香料的熟悉香氣,令她感到安心。
對在臺東生活的印尼人而言,這間玻璃櫥窗裡展示著傳統印尼服飾的小店,不只是雜貨店,更是如家人、親友般的親密聚會空間。店門口擺著幾張簡單桌椅,就是朋友們三不五時聊天舒壓的所在,是他們身在異鄉的最大支持力量。
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真意才是真正的寶藏
從小,Sulastri的家庭觀念就教導著「人一定要學會分享,再多的金錢、物質在人死後是什麼也帶不走,只有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真意才是真正的寶藏。」
自她來到臺東的那一年開始,每年只要到了伊斯蘭教曆裡最重要的「開齋節」,Sulastri就會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同聚,剛開始只是幾位在臺灣的親友們團聚的日子。這幾年規模越來越盛大,自發主辦的Sulastri今年向臺東縣政府申請秀泰廣場的場地,並申請將家門前的光明路封路舉辦團拜儀式。
「開齋節」是穆斯林經過一整個月戒律後,重新恢復正常生活的那一天。每年到了此時,穆斯林會與親友相聚,年輕人會一起唱歌跳舞,那歡樂的氣氛有如臺灣過新年一般,對他們而言,開齋節無疑是最重要的節日。但因為多數移工平日都要工作,只有週日放假,所以Sulastri每年都會將活動延至當週的週日舉行。
一早,大家會先沐浴更衣,女性會穿上傳統的MUKENA服飾,男子則是頭帶小圓帽,穿著SARUNG,準備齊聚進行團拜祈福。當天,Sulastri會邀請兩位臺北的Imam(類似牧師的角色)來到臺東,帶領著臺東的印尼朋友們頌讀可蘭經,人們赤腳跪坐,向真主阿拉膜拜,在長達一兩小時的早禱裡,不少人會想起遠在印尼的家人而頻頻拭淚。
為了讓移工在臺東也能感受到過年的喜慶,Sulastri會依循印尼傳統,從凌晨就開始忙著料理豐盛的印尼菜,讓禮拜結束後的大家一起用餐,而光明路就是Sulastri舉辦筵席餐飲、樂舞歡唱的場地。無論認不認識,此時大家都能到店裡歡慶新年,一切餐飲都無限提供,讓離鄉背井的移工們唱著印尼的歌曲,吃著故鄉的傳統美食,一解思鄉之情。
「每次辦活動,我都不會去計較總共花了多少錢,從小媽媽就會教育我,有能力的人一定要學會分享,有錢就幫助窮苦人,有田地的收成也要分給左鄰右舍,我們家鄉人就是這樣過生活的。」Sulastri這樣說。
每當臺東的年輕移工們遇到工作困難時,總會透過社群尋求她的幫忙,Sulastri不只是印尼勞工、雇主、仲介之間的溝通橋樑,更是移工們口中的MAMMY,給予許多生活上的支持與陪伴。對移工們而言,印尼生活館不只是間生活雜貨店,更是凝聚族群向心力並撫慰鄉愁的來源。
本文同步刊登於【柴魚飛舞】台東縣政府出版品。
–
相關資訊
印尼生活館
電話:089-348141
地址:臺東市光明路267號
營業時間:不定
印尼生活館‧台東美食故事|台東製造(FB粉絲專頁)
姜老
21 10 月
很棒的故事、很棒的文章,台東的人文多樣化又添一筆。
Charlie
24 10 月
您的鼓勵給我們很大的支持,相當感謝!我們會繼續記錄台東故事的: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