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自然的脈動》,走入幽法的沉浸式音景世界|2023臺東美術館聲音藝術節

圖片來源:攝影/楊惟中

以一首創作,交織著自然與科技共融成曲,享受音樂無邊際的遼闊世界之中,讓思緒漫遊。在山林、溪水、生態萬物與素琳的歌聲裡,感受被音樂包覆的情境,從耳朵裡長出與大自然貼近的迷幻故事。

圖片來源:攝影/楊惟中

C-LAB相遇的一場聲音共創。

過去曾發行三張專輯『過程』、『純粹的融合病歷』、『Lipahak ko ‘orip』的『幽法』,是來自臺東的電子音樂團體。不僅入圍兩屆金音獎最佳電子音樂專輯獎項,也常與視覺藝術家、舞團、劇團進行跨界合作,透過音樂創作,建構充滿畫面感的情境。

今年,在臺東聲音藝術節策展人 張溥騰邀請下,幽法首次與C-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合作了一場2023聲徜實驗。透過”Ambisonic"技術運用,將過往stereo雙聲道的音樂創作,拓展至整體空間沉浸式的360度環景聲音享受,一首《自然的脈動》,讓音樂嘗試模擬人對真實聲音的感知,讓聆聽音樂變得更貼近如人耳般的定位,構築了更寬廣的創作維度。

圖片來源:幽法

「原本的音樂空間範圍改以沉浸式呈現後,對於我們來說,在創作上有更多想法可以嘗試、可以玩,也能讓聽者感覺更被包覆在音樂與述說之中。」──成文。

關於《自然的脈動/ Nature’s Pulse》。

「你相信,魔法存在自然裡嗎?」是幽法這次的扣問。

圖片來源:攝影/楊惟中

素琳口中所指的魔法,並非是神奇的超自然力量,而是一種生命不斷循環在自然之中,深刻感受人類只是這世上存在的一小部分,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共存、相互尊重,提醒去看見彼此間細微而緊密的連結,是他們的日常環境中一直存在的訊息。

藉著Ambisonic技術的合作,幽法從生活中採集聲音,並融入創作之中,將自然與科技相融一體,聽者透過更深層的沉浸感受,流淌在生動靈性、意識與音樂之間,宛如一場電影般,讓生命與此時此刻共鳴共振著,希望喚醒人們對自然和平的渴望,是相較於過往創作更豐厚的聽覺享受。

圖片來源:攝影/楊惟中

各司其職,才可能成就美好。

「每一個世代,都有各自被時空背景下所養出的做事方式與思考邏輯。透過不同世代的合作,依然能從過程裡同步經歷期待開心與碰撞磨合,這些都是成長的過程。」

圖片來源:幽法

對初次嘗試Ambisonic技術的幽法而言,在極短的時間內,需要往返台北台東,同時還有創作、演出的工作需要執行,其實非常壓縮學習的時間。為了將雙聲道的創作導入Ambisonic的裝置裡,C-LAB的軟體工程師需要開發程式,同時還需要理解音樂想表達的情緒,精準控制音場內的聲音。

圖片來源:幽法

一場成功的演出,必須有許多細節的牽引,音響公司的設備相合、軟體工程師的處理能力、現場PA的接軌、演出者的應變能力。成文說:「這次在臺灣C-LAB聲響藝術節戶外演出,是一次很好的演出經驗。現場技術的支援,讓整體從彩排到演出的過程都相當流暢,除了因為現場有好的硬體和專業技術作為基礎以外,音控熟悉電子音樂類型所需要的頻率及呈現,是非常關鍵的因素。」

圖片來源:幽法

什麼是發展?又怎麼才能發展?

當被問及運用Ambisonic技術的好與壞時,「沒所謂的好與壞。最終,『音樂』是要有對象聽的。聲音是時時刻刻存在的。」成文給了一個虛空卻又很具體的回應。

圖片來源:攝影/楊惟中

「Ambisonic技術始於1970年代,發展了五十年後,也是近些年才在相關科技與環境的並進下,有了現在之於音樂、電影、虛擬現實、遊戲和其他領域中的廣泛應用。這是一個正持續發展的技術,也是屬於未來性的一種存在。但我也相信,這不會是人類發展聲音科技的終點。」

認真說來,電子音樂至今也發展了近百年的歷程。從上世紀40年代實驗階段到60年代合成器的出現,80、90年代的電子舞曲和電子流行音樂,一直到21世紀後至今仍不斷地演變發展出各種風格,各類型的音樂一直不斷融合、演變和創新,已成為當代音樂一個很重要的部分。他坦言,若真的想要發展電子音樂,則需要有更多樣性、持續性的展演或互動機會,才能讓大眾感受到屬於當代的、不同類屬的電子音樂所能帶給人的能量。

圖片來源:幽法

至於能否在臺東推廣更進一步的Ambisonic創作模式?成熟的「時間」很重要。要推廣及創作沉浸式的音樂體驗,不只是創作者本身需要學習,也需要軟體工程師的技術協助、相關硬體設備的增設添購,並持續培養年輕世代的投入,有「人才」,才有可能。

「怎麼說呢?如同你看一群人玩籃球玩的很開心,誘使你也想開始玩籃球,那你就該去玩真的籃球。認真學習規則、技術、競賽,至少是有球、有籃框可以投籃,最好是在籃球場上玩,而不是從玩小皮球丟牆壁開始。截然不同的事物條件下,要如何擁有同樣的感受、體驗與成長?離題了,回到Ambisonic 這件事,硬體設備和人的培養,是相當需要時間醞釀的。」

這次與C-LAB的合作嘗試,就是一場不預設結果的投入。《自然的脈動》走到現在,後續接軌的計畫也都彷彿剛好浮現,不管是未來的創作合作或上架多聲道音樂平台計畫,當多聲道的音樂內容有更多機會直接觸及一般消費群眾時,就有更多被聽見的可能。出發後的結果,誰也說不準,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,然後認真去做,就足夠了。

圖片來源:攝影/楊惟中

回到東,展現成果。

對幽法而言,讓音樂傳遞出想表達的情感與述說,是最重要的。有了台北場的經驗,在思考台東場的演出計畫時,又更成熟了。回到這塊土地,溥騰老師給予他們足夠的表演時間,當有餘裕時,幽法的音樂能更貼近真實想呈現的樣貌。

「這次回臺東,C-LAB的工程團隊也將一同參與演出。我們在美術館大文創教室裡,以8顆喇叭裝置打造出360度立體聲場,這是以往臺東從沒有過的演出經驗。

同時,也針對這次的內容重新調整創作,增加了更多我們對《自然的脈動》的感受,大自然的聲音與恰好的呼吸留白,讓聆聽更加貼近自然所展現的能量,吸與吐之間更緩和,也將更專注。」素琳這樣說著。

兩年後的再遇見,當能做自己想做的事、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,讓一切發生的,都是當下想發生的,兩人也因此更自在了。

圖片來源:攝影/楊惟中

臺東聲音藝術節閉幕演出

幽法 《自然的脈動/ Nature’s Pulse》
日期:11/05
時間:20:00
地點:臺東美術館大文創教室

⇋ 聲音藝術展覽 2023.10.07-2023.11.05
展館 | 鐵花新聚落275倉庫
時間 | 13:30-20:00 (週一休館)
藝術家 | mamoru、Stef Veldhuis、丁昶文、廖于萱、楊欽榮、蔡咅璟

展館 | 臺東美術館大文創教室
時間 | 09:00-12:00、13:30-17:00 (週一休館)
藝術家 | 王宥婷、原型樂園、
臺灣聲響實驗室共製作品:王福瑞、蘇文琪X一當代舞團
_____________________
策展團隊:
策展人 |張溥騰
協同主持 |吳竣逸
策展執行 |黃鈺婷
專案執行 |鄭亦婷
美術設計  |薛映玫
動態攝影 |莫林以埜 李竹馨

舞臺監督 |林智偉
展場設計 |李承仰
網頁設計 |八樓之二工作室
佈展協力 |十件室  老弱婦孺工班 鼠吸部

單位名單:
指導單位|國家發展委員會、文化部
主辦單位|臺東縣政府
承辦單位|臺東縣政府文化處
協辦單位|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
執行單位|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學中心
合作單位|臺灣聲響實驗室

策略聯盟:
2023聲響藝術節-Diversonics
一當代舞團
伊日藝術計畫
節點
土星實驗室

聲音藝術節臉書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oundartTaitung
聲音藝術節IG https://instagram.com/taitung_soundart/
聲音藝術節官網 https://taitungsoundart.tw/


相關文章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