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到俊麟、高菁夫妻倆位於初來部落的家,眼前是一片青綠的山影與細長鮮黃的初來橋。橋下漫漫田野,時而嫩綠,時而禾黃,是迷人的景色,也是關山圳純淨源頭餵養人的一米一食。
「作物就是這樣,有種,就會留下來。讓我們原住民的傳統種子隨每一年的氣候自己調整基因,是最自然的順應演化,如果不持續的長,又如何永續的生?沒想那麼的複雜,只是單純地想讓岳母留下的傳統,繼續長下去。」
有感於即使在部落長大,但下一代對於傳統食物的記憶也越來越薄弱。俊麟接下老人家一代代保留的種子,耕在散落於部落間的田,初來部落農物坊,以風土照顧,養出家的味道。
千百年傳承的布農族傳統作物。
海端鄉大多以種稻、種菜為主,但初來部落不同,這裡以布農族人為主,部落人文風土濃厚,就連作物種植的取向也顯得獨特。除了稻米外,玉米、小米、紅藜、樹豆等布農族常見的傳統食材亦是隨處可見,此外山坡地還種植梅子、李子等果樹,作物種類多元而豐富。
早晚溫差大、日照少,讓作物產生更加扎實的風味,這也是縱谷農耕最大的特色之一。然而,環境造就一切基底,擁有得天獨厚的根基後,隨之為品質加乘的,便在人為。
回歸大自然的古法耕作。
「種小米、紅藜時,怕的不是病蟲害,主要問題都是草。客人常常問這些紅藜小米是無毒的嗎?我只回一句話:『草,我是用手拔的。』這樣就足以代表了。」黎俊麟如此說。
稻米一年固定兩期。為了維持良好的田間管理,小米的種植時序跟著稻米走,稻米種了一個月後開始播種小米,待小米、稻米一起成熟時,小鳥們主要會去覓食稻米,一旁經濟價值更高的小米便自然能減少農損;而紅藜與小米是半年輪作、樹豆是過年前至三月之間種植,一年一收,一切都是經驗累積。
俊麟用一整年的時間向部落老人家們學習如何種植紅藜、樹豆、小米等傳統作物。用心珍惜著岳母留下的小米、紅藜種子與部落耆老分享的樹豆種子,重新讓它們在土地上發芽生根,每一次長成,都有初來部落的歲月記憶。
傳統日曬工法。
分散於海端鄉內的畝畝農田,種植了稻米、紅藜、樹豆、小米等多樣作物,適時、適地才長得好。夫妻倆選擇自種自銷,將部落熟識的叔伯阿姨們全都拉在一起,收認識的田、結誠心的緣,彼此相輔相成,希望提升初來部落的經濟產能,也成就人與人之間的共好心意。
傳統日曬,不只是身為農人的浪漫,更是因為被太陽緩慢收乾的穀物,本質上水分是從外層慢慢散發,最後穀心依然保留一絲水分,口感Q香,與機器烘乾的不同。特別是樹豆,收成後先日曬、冷凍、最後再日曬的反覆工序能直接解決豆蟲問題,雖然工作因此變得繁重,但能帶給客人們記憶中的味道,再辛苦也無妨。
特選台灣原住民族最悠久的食用作物:小米、樹豆、紅藜,不僅富含多重優質營養素,更可用來煮飯、烘焙、做甜點,料理多用途。
小米|
臺灣原住民族的古老食物,具有祭儀及歷史傳承的意涵,營養豐富。常被用來製作:小米飯、麻糬、餅乾,小米酒,價值超越小麥、稻米,具有現代高附加價值保健產品的潛力。
紅藜|
臺灣原住民族早期傳統作物,常作為釀酒之酒麴,其營養價值極高,有著「穀物界紅寶石」的美名。可加入米飯中一起煮成紅藜飯、甜湯、或紅藜餅乾。
樹豆|
樹豆營養豐富,可用來烹煮製成樹豆沙拉,或煮成原住民族的傳統料理:樹豆排骨湯,不僅被稱為勇士湯,更是部落裡家的味道。
與電商合作,部落作物也能端上你家餐桌。
「我們當然希望越多人吃,就越多人願意繼續種阿!」
「不求多,夠了就好,能生活就好。」是布農族人的生活觀。總聽著農村人家說:「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。」務農需要長時間的觀察、調整並實踐,老農們以漫長歲月學習珍貴的知識與經驗,再將一切不藏私的細數分享,使部落的年輕一輩得以持續安穩與土地共生共存。
從老人家手中接下傳承的種子,是族人一次次地耕作後特意保留下來的寶藏,留種自用的傳統,成為農作物適應環境變遷的最佳解套。如今,風味鮮明的傳統偏紅色調小米、艷紅多彩的紅藜穗,以及樹豆,繼續在這片土地上長著,透過線上電商的販售,將部落物產分享給更多外地的人,成為日常家中的營養美食。
台東雜糧三寶,嘗鮮中
:https://www.shoptaitung.com/agri-food/sulaiiaz1
尚未有留言